天水拼团购房197群(202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100人申请入群
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恶买房了?为什么?

发布时间: 2020-05-09 15:06:35

来源: 子木聊房公众号

分类: 其他楼讯

7499次浏览


买房是大多数人终生奋斗努力的一个目标之一,随着时代的改变,年轻人的思想是否发生了改变呢?

1

前段时间,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“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恶买房了?到底为什么?“

没想到,这个话题很快发酵为热点,吸引了无数奇人异士,大家纷纷倾囊相授,献出毕生所学。

然而这些高赞答案的结果几乎清一色,都是对高房价表达的不公、抗议、埋怨、悲愤等情绪。

好在,一个藏在深处的答案巧妙的解释了这种现象。

因为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小说叫骆驼祥子,住在北京的祥子有的是力气,肯吃苦,风里来雨里去,就为了有一辆自己的车。认为有了一辆自己的车,就可以慢慢积攒,直到过上好日子。后面的故事老舍也都写了,慢慢的,年轻人都明白了,大城市的房产,不过是祥子想象中的车。

自古以来,阶级跨越都是不容易的事,幸者一代拼命状元郎,不幸者会搭上几代人的血汗,才能兑换出向上的门票。

现在这张门票,显然物化成了房子。

我曾经说过,大城市的房子和年轻人之间的联系就像是一根弹簧,房价越涨弹簧拉的越紧,年轻人越有向上拼搏的动力,然而当房价彻底超过弹簧的韧性时,“啪”一声,彻底拉直了,意味着一切崩塌了。

自此年轻人像是丧气的木偶,开始变得佛系。因为他们不理解,为何一个保障生存的基础大宗消费品,会被历史洪流变成遥不可及的奢侈品。逻辑变了,一切欲望便化作云烟,四处飘渺。

于是在几轮房价大涨之后,为了满足被抛弃年轻人的心理需要,市场上出现了一派非常受欢迎的言论,“诗和远方”。

他们认为年轻人毕业之后,就应该想走就走,去旅行、去闯荡,不应该过早地买房,从而让房子成为自己的羁绊。努力赚的第一桶金,也应该去创业,去创造自己存在的价值,不应该放进楼市,扼杀自己的创造力。

为此还用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,你看西方国家的人到了中年才选择买房,而中国平均购房年仅在27岁,急什么?

这些观点乍一听,的确很有道理,但抛层入里,却是祸害不轻。

买房

2

前几天,“后浪”成为大街小巷的热点话题。

身边70后、80后摸着油腻的秃脑门儿,拍着腰带都扣不紧的啤酒肚,若有所思,感慨着90后的生活少了岁月的操劳,可以为“自由”而活。

殊不知,自由这个词在成年人的世界中从来都是一个泡沫。

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一个小伙子做的视频,我看了好几遍,感触颇深。

视频的制作人叫布鲁sir,是一位国外留学回来的90后年轻人。毕业后有着自己的梦想,那就是回国通过自己的力量,改变游戏行业。让整个行业不再以赚钱为目的,而是能真正地打造出有影响力的游戏作品,和世界其他国家拼一拼。

布鲁sir不想依靠家里的力量直接去创办公司,而是选择以游戏解说视频起步,靠自己的力量去积累第一桶金。

就这样,萌芽诞生,布鲁sir全年无休起早贪黑创作内容,然而自己费尽心思做的精品内容,始终不见起色。

拿他的话来说,不知为什么,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观看通过一周打磨的内容,反而那些半天时间做的跟风视频,流量非常大。

这点对于从事房地产研究创作的我,深有体会。每次辛辛苦苦写干货内容,想尽最大努力把经验分享给我的读者,然而阅读量远比我写实事热点低。即使这个热点毫无营养,完全是跟风炒作。

为了活下来,布鲁sir放下尊严和热爱,被迫改变了内容创作方向,而那些自己喜欢的内容,选择性的藏在了内心深处。就这样拼命做了一年半,积累了一定的粉丝,公司赚了10万块钱。

突然有一天,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,也是在最后一个视频所发的,父母给他买了一套1800万的房子。首付款800万交定后,他爸对他说了一席话。

按你现在的创业进度,这个房子对你来说遥遥无期,如果这个房子的贷款让你来还,你能还得起吗?如果未来你的孩子想去美国留学,如果你的孩子未来想要这种房子,靠你现在的水平,你行吗?

现在你有两个选择,继续你的梦想,但每个月要把3万多元的房贷还清,要么回到我们身边未来接替我们管理4个工厂,我们为你奋斗了一辈子实在太累了,我想带着你妈出去看看世界。

最后布鲁sir无奈接受,总结了自己在创业之后学会了道理:“妥协”。不断和生活妥协,不断和现实妥协。自己曾经的宏图伟志有些荒唐可笑。

视频下方的留言处,大部分年轻人投来羡慕的目光,不乏尖酸刻薄之词,这不就是有钱家庭的富二代剧本吗?这么有钱,干嘛还要这么努力。

但一些年轻人,显然读懂了这位叫做布鲁sir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孤独。

年轻人出来社会,都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。结果一到买房,你收入再高也难凑到首付。

3

很多人都喜欢拿过去成功的变革者举例,告诉你不要为了房子变卖自己珍贵的青春和梦想。例如网上一些鸡汤文所说:

当年巴菲特拿着婚前存款,没买房,选择了投资;

马云拿着五十万,没买房,创办了阿里;

马化腾拿着五十万,没买房,创办了腾讯;

丁磊拿着五十万,没买房,创办了网易。

然而他们没告诉你,巴菲特创业是在1950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楼市才刚刚有了需求。马云他爸是曲艺大家,创业前就住在西湖边上的大平层,马化腾刚毕业就是万中无一的翘楚,自己研发的软件随手能买一套住房……

退一万步讲,假如他们全靠自己,创业时期是在2000年左右,那时候福利分房时代才刚刚结束,商品房都没有多少,更别提房价涨幅。

当年轻人不用顾虑房价涨幅,那么创业将成为致富的动力源(600405,股吧)泉。大不了不亏不赚,过几年依然可以买得起房子。

然而事实上,这种事情在2003年以后就开始绝迹了。2003年、2008年、2013年、2017年,几乎5年一轮房价大涨潮,彻底粉碎了年轻人妄图和房价博弈的想法。

因为当你选择不买房,努力创业几年后,会发现,你赚的钱还不如房价的涨幅。原本可以趁早在城市核心地段买一套大房子,最后只能被迫栖身于郊区的老破小。

以至于现在搞企业已经成功上市的,反而又回去买房子。一些还没有成功的企业更是想尽办法从银行政策套现,出来买房子。

梦想和创造力到底是什么?

谁都讲不清楚,只知道只要房价一天不停止增长,年轻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,终究会困于牢笼之中。

所以,如果有可能,请尽早借助家庭的力量完成第一套房的置办,然后再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,那时候起码是没有后顾之忧的。

当然对于年轻人购房来说,父母的资助也是一种投资。投资自己的下一代选择一个更好的城市,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红利。而年轻人也应该城市中扎稳脚跟后,努力赚钱反哺自己的父母。

这种家庭互助关系是双向的,并不存在啃老一说,起码不用等到房价涨起来后,便宜了别人,因为时间就是赤裸裸的成本。

我记得2018年,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说了一句话,年轻人要用家里的“六个钱包”买一套房,当初几乎被网上的年轻人骂成了筛子。

但是当你抛开表象理性看待这句话,你应该能辨别出其中的现实意义。2018-2020年,像深圳、苏州、杭州、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再也回不去了,即使贴上六个钱包,也买不到像样的房子。

所以在客观角度,在不损失家人生活品质,有闲钱的情况下,可以用六个钱包为年轻人投资一套住房。当然三四线这种房子过剩的城市,不用太过着急。

201279166.png

重点在一二线城市,尤其是年轻人流入量较大的城市,尽量走在别人前面,择机而入,便多一分利得。

4

前段时间,贝壳研究院基于重点一二线20个城市 、近40万个90后购房客户样本,做了一份数据报告。

报告显示,当下90后年轻人购房已经成为主流,尤其是二线城市,90后年轻人购房比例已经达到33.3%,平均10套房,有3套房被年轻人买走。

在二线城市中,房价相对较低的,例如合肥、西安、成都、郑州等城市购房群体中90后占比最高,其中合肥90后购房占比高达42.3%。

年轻人对家庭资助依赖度较高,90后购房群体中61.1%依靠于父母提供资金支持(包括完全由父母购买及部分靠父母资助),比80后群体高出5.4个百分点。

刚需2房是90后年轻人的理想户型,对于还未结婚或者三口之家来说完全够住,最主要的还是购房成本低,不用背负太高的杠杆。

据统计,约95%受访者表示可接受的月贷款额占月总收入的比重在50%以下,如果以50%作为判断是否成为房奴的界限(安全线),绝大多数90后受访者表示不愿当房奴。

按照这个逻辑,以北京、上海及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,要求90后家庭年收入范围在34.4-86.7万之间,以杭州、成都及长沙等为代表的重点二线城市,家庭年收入范围在7.4-45.7万之间。

事实证明,年轻人并非厌恶买房,而是高房价下,衍生出的一种反抗心态。大家都很努力,凭什么我们这代人要从不劳而获的上一代人手中接盘,用大半辈子的努力换得一张站票。

可是真相永远是残酷且难以接受的,谁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落地生根。然而出生红利确实存在,每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和上一代的积累息息相关,如果想跳出这个牢笼,只能选择接受现实。

就像我对《夹边沟记事》这本书的理解一样,"有时候,面子和理想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想办法在现有的局势下活得更好,屈服于规则又敢于打破规则,毕竟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。"

责任编辑: zhoulingling1

团购报名

最新楼讯
楼盘导购更多>>
购房指南更多>>
小编推荐
订阅楼市楼讯